2016-01-27 07:26 | 新华社
核心提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困难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贫困地区,是他春节前夕走访去的最多的地方。
【学习进行时】“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困难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贫困地区,是他春节前夕走访去的最多的地方。新华网“讲习所”今天推出《习近平春节“走亲戚”:满满的都是牵挂》,从习近平春节前夕访贫问苦的脚步中感受总书记心中对困难群众的深深牵挂。
春节走亲戚,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人们欢聚一堂,回忆过往展望未来,共同祝福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幸福和美。每到春节前夕年味渐浓之时,习近平都奔波在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的路上。他深入到群众当中去,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解民意。用老百姓的话说,“总书记没有一点架子,到家里就跟走亲戚一样”。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一再强调,要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他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困难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贫困地区,是他春节前夕走访去的最多的地方。
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习近平同乡亲们手拉着手唠家常,询问粮食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证,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学上,年货有没有备好。他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改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习近平来到锡林郭勒盟81岁的牧民玛吉格家,在蒙古包中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起家常。“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购物方便不方便?”“家里养了多少只羊、多少匹马?”“收入怎么样?”习近平问得很细。
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老乡,千万别忽视了分布在农村牧区、边疆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这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同村民们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赴陕西调研。习近平来到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给乡亲们送上他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延川是革命老区县,梁家河村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的大山沟里。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在这里劳动生活了7年,在这里他有了坚定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梁家河村村委会的小院里,村民梁耀才握着总书记的手说,你那年寄给我的钱收到了,这份情义忘不了。原来,梁耀才妻子生了重病,习近平得知后,寄来1000块钱。
在山上的果林,习近平现场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苹果销路怎么样?一亩收入有多少?有农贷吗?”“村民的医保都上了吧?孩子上学没问题吧?”总书记细细问着。
习近平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心里装着千百个“布楞沟”“兴安盟”“梁家河”……民生为上,不忘根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习近平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满含着对人民的挚爱、对困难群众的牵挂。
习近平了解社情民意、体察冷暖疾苦、落实惠民政策,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也温暖了全国人民的心,必将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上下同心、合力攻坚,如期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