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中国教育信心满怀从容前行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 吴晶)一年前的盛夏七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新世纪第一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为13亿国人描绘了一幅“学有所教”的世纪蓝图。
一年后的金秋十月,根据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分10个检查组,奔赴全国各地,全面检查各地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情况。
从检查总体情况看,一年多来,各地改革有决心,创新有举措,发展有成果。奠基未来的教育事业又迈出坚实一步,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一把手”的共识 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教育是一个突破口,是一种拉动力量。”一年多来,重庆市党政领导倡导的理念,已传遍整座山城,深入每所校园。
短短一个月的专项检查期间,检查组深深感受到,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成为各地党政“一把手”的共识。
各地纷纷成立省区市主要领导牵头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提出了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地方教育改革发展措施。
新疆确立教育在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方面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河南组织成立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省内18个省辖市也都成立工作小组。
广东组织实施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将评估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及办学主管部门领导奖惩和职务调整的依据之一。
上海、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市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本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和实施工作;湖北、湖南纷纷组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督查机制;江西、福建、辽宁、陕西、西藏、山东等纷纷细化各级分工;吉林、黑龙江分别编写解读和学习读本;云南组成宣讲团,一个月在全省作了300多场专题报告……
一年多来,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态度积极而坚决,工作部署得力而有效。
检查组欣喜地看到,为了实现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不论是经济发展强劲的东南沿海省份,还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都亮出了鲜明态度,拿出了坚定措施。
四川确保2012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甘肃预计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将达到16%;内蒙古预计2011年和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分别达到13.87%和15.34%。
此外,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等政策效益已初步显现。这就是教育优先发展最好的注脚,更是教育科学发展不竭的动力。
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每个共和国的孩子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一系列新的资助政策迅速出台:
——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
——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国家助学金年生均资助标准1500元,资助人数接近480万人,资助面约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平均标准从原来的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
——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面,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近440万名学生享受了国家免学费政策,资助面约占全日制中职在校生总数的22%。
这些政策,是全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行动最迅速、出台时间最早、惠民效果最显著的重大举措之一。
资助工作从无到有,资助力度从弱到强,资助资金从少到多,资助形式从单一到多元……检查组了解到,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工作。
西藏在义务教育全部免费的基础上,将“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扩大到所有农牧民家庭子女、城镇困难家庭和企业困难家庭子女。
江苏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资助全覆盖,还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和对经济困难家庭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实施免费教育。
山西计划到2012年免除全部中职生学费,让没能进入大学、高中的学生都能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
为了解决100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各地出台一系列切实举措:
浙江2010年共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16万人,比2005年增加一倍;江苏82万随迁子女85%在公办中小学就读;上海超过七成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十二五”期间将兴建400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力争使90%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一项项新政,温暖着亿万为孩子上学而东奔西走的家庭。
一项项工程,见证着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坚实足迹。
——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一提再提,2010年提高100元,2011年再提高100元。仅在宁夏,每年增加支出近1亿元。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60多亿元专项资金,为680个国家试点县的所有2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每天3元钱的营养膳食补助。
——所有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已全部进入实施阶段,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的投资规模继续大幅提升。
——义务教育农牧民子女“三包”经费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2000元。19个对口支援省市重点支持新疆受援地区发展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中央补助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将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力度,支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中西部高校发展。
——通过省际对口支援,扩大中西部省份招生数量,不同省份高校入学机会差距不断缩小。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公平已经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提高教育质量,铺就人力资源强国之路
如何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一直是义务教育悬而未决的难题。
检查组发现:在山东,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逐步清晰。
该省寿光市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全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开发了安全防护、科学实验等30多个综合实践活动项目、50多个研究性课题和60多个趣味实验,全市中小学生轮流在实践基地接受年均10天以上的封闭培训。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小学教育回归到符合教育规律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教育质量提升。”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
一年多来,提高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目标一致、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开始构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和制定、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监测等工作有序推进;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在职业教育阶段,去年以来,中央共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150亿元,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础能力大幅提升,成立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相对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在高等教育阶段,在“十一五”期间顺利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
各项政策,无一不凸显着提升质量是核心的指导思想;件件举措,无一不围绕着人才培养要创新的迫切任务。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科布局正在形成: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专业已在全国高校布点200个;19所高校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个部委、7个行业协(学)会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中央财政先后启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985工程”学校重点学科和非“211工程”学校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64所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
以面向人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改革正在深化:陕西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学历教育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上海有力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组建13个行业和区域职教集团,稳步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
一年多来,以“国培计划”为表率的国家行动成为各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迅速启动的重大项目,“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年已经培训了115万名教师,2011年又启动“幼师国培”。
各地以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聚焦重点,破解难点,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湖南、新疆、河北、湖北等16个省份在部分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河南、吉林、贵州等13个省份跟进实施地方“特岗计划”;浙江、湖北启动教师资格考试和注册制度改革试点;贵州2010、2011年共培训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幼儿教师10万余人;海南计划到2015年建成1万套农村教师周转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师已实现城乡教师待遇一体化;河北探索建立省级统考、市县聘用的新进教师补充管理和运行机制。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妙招实招,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深水区的改革”,直面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
这样一个场景,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都不陌生:幼儿园门前搭起帐篷、摆满板凳,家长为了孩子的入园名额,正在连夜等候……“入园难”的问题,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烈需求。在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人民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当中,学前教育高居首位。
检查组在各地调研时高兴地看到,各地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显著扩大,招生数、毛入园率实现较大增长。
预计到2013年,全国将新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入园幼儿500多万人,仅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将累计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2550多所。
针对“择校热”,各地有的放矢,力破陈规,改革成效有目共睹,创新做法不胜枚举:
浙江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小学每班不超过30人,初中不超过35人,提高教育质量;将城区品牌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县域内教师有序流动制度。
辽宁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制定城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内蒙古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确定为8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目前已有70%左右的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实现了标准化。天津、河北、贵州等地实施初中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从根本上遏制择校现象。
解决择校问题,根本在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和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构建了中央和地方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北京、河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新疆等地还在省、市、县间签订了均衡发展协议性文件,掀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热潮。
如今,很多地方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得到遏制,像安徽铜陵、福建厦门等地,都自豪地向社会宣布:这是一座基本没有择校的城市!
一年多以来,从人才培养体制,到招生考试制度,从现代学校建设,到办学体制改革……各地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口,结合省情区情市情,突出关键重点,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已全面启动。
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还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各地情况看,检查组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完善的环节: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展还不平衡;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的相关法规政策还不配套;教师资源配置和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还不够适应;教育投入不足与管理水平不高双重问题并存等等。
然而,一年多来的实践已证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巨大合力已凝聚起来,“世纪蓝图”描绘的美好愿景将变成现实。
站在“十二五”开局的新起点,直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中国教育正信心满怀,从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