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皇后岭上 川酒川音祭忠魂

 2014-10-08 03:06:00 来源: 太原晚报(太原)

 

     

    为英烈敬献花篮                     英烈后人向先辈鞠躬致敬

 

“正月十八那一晚,日寇进攻东阳关。英勇川军来阻击,誓死保卫东阳关。火炮轰来机枪响,不胜川军手榴弹……”这首流传于长治市黎城县一带的民歌,讲述的是1938年2月发生在黎城郊外东阳关附近的一场激战。为了阻击日军进攻,两千多名川军英烈埋骨上党。
  76年过去了,烈士的遗骨依然散落在东阳关附近的山岭上,但后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些为了民族独立、誓死保卫家园的英雄们。为了缅怀英烈,9月30日,在国家第一个法定“烈士纪念日”,由天津市景华公益基金会“爱之声”专项基金中共黎城县委县政府组织的“铭记英雄圆梦川军”活动在川军东阳关阻击战主战场——东阳关皇后岭举行。一壶川酒洒黄土,一声川音慰先烈,一场迟来的祭奠,告慰了长眠于此的川军将士。

 

缅怀喋血异乡的川军将士

9月30日一早,淅淅沥沥的秋雨停住了脚步,21名抗日英烈后人踏着泥泞的山路登上了皇后岭。一夜的雨水,冲刷了绿树青草上的浮土,在淡淡的雾气中显得愈发青翠。用石块垒砌的义冢位于一小块平缓的台地上,一丛丛小黄花在秋风中摇曳着。
  上午10时,祭奠活动开始。英烈后人和黎城各界为先烈们献上了花篮。“我们不会忘记川军的历史功绩,希望喋血异乡的两千川军将士能够安息。”黎城县县委书记郜双庆说道。随后,英烈后人拿出了从千里之外带来的家乡酒—“大地魂”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山西成为抗日前线,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李家钰主动请缨,写下“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的豪言北上抗日。由于山西战事吃紧,1937年年底,47军奉命转赴晋东南,担负长治一带和晋东南门户—东阳关的防守任务。次年2月,在他的指挥下,上万名川军将士在东阳关一带力阻日军的强烈攻势,打响了晋东南抗日的第一仗,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塬旗杆岭,李家钰遭日军伏击,英勇殉国。他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198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李家钰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山西东阳关,来到爷爷战斗过的地方,看着眼前的地形,脑海中浮现出当年川军抗日的情景,才真正明白了川军将士的无畏。”李兴志说,来到这里他感受到了山西人民、老区人民非常淳朴,他们还记着以前在这里牺牲的川军士兵。李兴志还表示,牺牲在这里的很多士兵连名字都没有,有的连家人都不知道。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更多地去怀念那些没有名字的四川子弟兵。

 

看了电影才知父辈的英勇事迹

“幺爸,我来看你喽。”祭奠现场,一个个头不高的老人,眼含泪水将川酒洒向埋葬着忠骨的黄土地。他叫黄长清,今年58岁,是四川省蒲江县粮站的一名下岗工人,父亲曾在47军手枪连当过警卫,后来当了营长。他的叔叔也是47军的一名排长,1938年年初牺牲在东阳关。“我是在1986年看了电影《血战台儿庄》之后,才知道父辈们的英勇事迹。”说起父亲和叔叔,老人眼里闪烁着泪花,黄长清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有关父亲抗战时的情况,一直没有人向他提起,直到看了《血战台儿庄》。黄长清说:“东阳关阻击战时,叔叔的尸体被日军的炮火炸没了,父亲有心把叔叔的尸体收起来,却无力做到。战斗打了几天几夜,父亲的那个营基本上都死光了,最后父亲带着警卫员撤离了阵地。”

黄长清告诉记者,解放时,父亲投诚起义,1983年得以平反。“当年,母亲只是告诉我,父亲和叔叔打日本,但没有说是哪儿。”后来,他问了很多人才找到了有关叔叔的文史资料,知道叔叔牺牲在了东阳关。第一次踏上父辈们战斗过的土地,老人难以抑制心中的情绪,长跪在地,“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再来的。”

 

川军受到当地百姓敬重

“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讲川军的故事。”说起东阳关阻击日军的那支川军部队,黎城当地人李兴旺不吝赞扬之词,“川军作战勇敢,不怕死,不怕苦,宁死不投降,确实是一支勇敢的部队。”“川军是1937年年底来到这儿的,那时候已经是冬天,但他们没有穿棉衣,穿的是灰色单衣,脚上是绳子编成的草鞋,几天以后才发了棉衣。”说起川军,东阳关镇长宁村84岁的老人郑晚宁至今记忆犹新。“川军都是年轻人,对老百姓很好,很守规矩。”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川军白天在山上挖战壕,老百姓就把家中的水缸送到山上,并帮助川军挑水上山,“有了水就可以浇重机枪的枪管了。”

说到阻击战,老人反复念叨着“挺惨的”。“到处都是尸体,正月十八以后,川军就撤了,最后留下一个连(断后),都和日本人拼了刺刀。”老人说阻击战结束后,他和村民们去帮着掩埋尸体,“几乎没有完整的。”“血战了三天三夜,牺牲了两千多名川军将士。”黎城县抗战纪念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原黎城县政协副主席杨增元说,川军撤离后,当地老百姓匆匆掩埋了阵亡将士尸骨,“足足埋了有20里地,两个月后,东阳关举行了公祭大会,上万名老百姓参加。”杨增元还告诉记者,东阳关阻击战后,川军一路向西边打边撤,牺牲将士的尸骨都留在了沿途,后来在停河铺一带还挖出了川军阵亡将士的遗骨,当地村民还郑重地把遗骨重新进行了埋葬。“当地老百姓就是有着一颗感恩的心。”9月30日,站在皇后岭上,面对绵延的太行山脉,杨增元感慨万千地说,“七十多年前,李家钰将军带领川军千里援晋,这些将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长眠在了太行山上。就是歌里唱的那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的呼声甚高,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请缨抗战。8月,各路川军将领统兵14个师,开赴抗日前线。

四川是抗战的大基地,也是抗战的大熔炉,四川人民在八年抗战中,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名川军,伤亡64万多人,其中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在出川的6名中将中,有4人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在前线牺牲。抗战八年,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川军牺牲更多的是“无名英雄”,即普通战士。

 

天津市景华公益基金会“爱之声”专项基金创始人秋鸣:

 

缅怀川军继承抗战精神

山西晚报:为什么组织“铭记英雄圆梦川军”这一活动?

秋鸣: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为了帮助家乡重建,我作为一名四川儿女组织巡演为家乡筹集善款,从那之后就一直在“感恩”。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当天,“爱之声”专项基金成立,就立即启动了“圆梦抗战英雄”的公益活动,为了活着的英雄圆梦,满足他们的需要,也为了逝去的英雄圆梦,找到他们的亲人,实现几代人的梦想。

山西晚报:第一站为何选在了黎城东阳关?

秋鸣:9月3日,听巴蜀抗战研究院的老师们讲述了川军东阳关抗战,尤其是听到当地老百姓说英烈遗骨零散地埋在山上,半夜都能听到山上有凄凉的哭声时,我久久不能入眠,半夜起来就确定了“铭记英雄圆梦川军”,要为他们重建一个家园。基于这个情节,第一站就选择了东阳关。这次活动得到了黎城县委县政府天津市景华公益基金会以及共青团四川省委驻天津市团工委、新希望集团、中国谷木集团等川商企业的支持。

同时,我还特别感谢当年黎城人民对川军伤员的保护以及几十年来对川军阵亡将士遗骸的呵护,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组织这次活动,也正是为了继承抗战精神。

 

分享到: